東盟簡介
東南亞國家聯(lián)盟(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-ASEAN),簡稱東盟(ASEAN)。成員國有馬來西亞、印度尼西亞、泰國、菲律賓、新加坡、文萊、越南、老撾、緬甸和柬埔寨。其前身是馬來亞(現(xiàn)馬來西亞)、菲律賓和泰國于1961年7月31日在曼谷成立的東南亞聯(lián)盟。
1967年8月7-8日,印度尼西亞、泰國、新加坡、菲律賓四國外長和馬來西亞副總理在曼谷舉行會議,發(fā)表了《曼谷宣言》(《東南亞國家聯(lián)盟成立宣言》),正式宣告東南亞國家聯(lián)盟成立。2018年11月12日,東南亞國家聯(lián)盟各國在新加坡簽署東盟電子商務協(xié)議東盟成為東南亞地區(qū)以經濟合作為基礎的政治、經濟、安全一體化合作組織,并建立起一系列合作機制。
東盟的宗旨和目標是本著平等與合作精神,共同促進本地區(qū)經濟增長、社會進步和文化發(fā)展,為建立一個繁榮、和平的東南亞國家共同體奠定基礎,以促進本地區(qū)的和平與穩(wěn)定。
東盟成立之初只是個保衛(wèi)自己安全利益及與西方保持戰(zhàn)略關系的聯(lián)盟,其活動僅限于探討經濟、文化等方面的合作。1976年2月,第一次東盟首腦會議在印尼巴厘島舉行,會議簽署了《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》以及強調東盟各國協(xié)調一致的《巴厘宣言》。
此后,東盟各國加強了政治、經濟和軍事領域的合作,并采取了切實可行的經濟發(fā)展戰(zhàn)略,推動經濟迅速增長,逐步成為一個有一定影響的區(qū)域性組織。
除印度尼西亞、馬來西亞、菲律賓、新加坡和泰國5個創(chuàng)始成員國外,20世紀80年代后,文萊(1984年)、越南(1995年)、老撾(1997年)、緬甸(1997年)和柬埔寨(1999年)5國先后加入東盟,使這一組織涵蓋整個東南亞地區(qū)。
東盟成立形成了一個人口超過5億、面積達450萬平方公里的10國集團。巴布亞新幾內亞為其觀察員國。東盟10個對話伙伴是:澳大利亞、加拿大、中國、歐盟、印度、日本、新西蘭、俄羅斯、韓國和美國。
中國-東盟關系(10+1)
中國-東盟自由貿易區(qū)(英語:China–ASEAN Free Trade Area,縮寫:CAFTA),或稱東盟10+1 ,是指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及東南亞國家聯(lián)盟的10個成員國:文萊、菲律賓、印尼、馬來西亞、泰國、新加坡、越南、老撾、柬埔寨和緬甸組成的自由貿易區(qū),于2010年1月1日起全面啟動。
中國-東盟自由貿易區(qū)內擁有19億人口,國內生產總值近6萬億美元,貿易總額達4.5萬億美元,該自由貿易區(qū)是全球人口最多的自由貿易區(qū),也是繼歐洲聯(lián)盟、北美自由貿易區(qū)之后,全球第三大的自由貿易區(qū)。
2001年11月,在文萊舉行的第五次中國-東盟領導人會議上,中國和東盟達成共識,一致同意建立中國―東盟自由貿易區(qū)。
2002年11月,在第六次中國-東盟領導人會議上,中國國務院總理朱镕基和東盟10個成員國的領導人共同簽署了《中國-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(xié)議》,決定到2010年建成中國-東盟自由貿易區(qū)。
2010年1月1日,中國-東盟自由貿易區(qū)全面啟動,中國對東盟的平均關稅從9.8%降至0.1%。
(以上所有數據來源于網絡,僅供參考)